在污水处理里,微生物凭借自身代谢活动,把污水里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,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,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分解有机物
好氧分解:在有氧条件下,好氧微生物通过有氧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。它们利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,将污水中的糖类、蛋白质、脂肪等复杂有机物逐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并释放出能量。例如,芽孢杆菌、假单胞菌等细菌能够分泌胞外酶,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可溶性物质,然后吸收到细胞内进行进一步的代谢。
好氧分解过程速度快、效率高,能显著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,是污水处理中常用的方法,常用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等工艺。
厌氧分解:在无氧条件下,厌氧微生物通过发酵、产氢产乙酸和产甲烷等过程分解有机物。发酵阶段,一些细菌将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有机酸、醇类等中间产物;接着产氢产乙酸菌将这些中间产物进一步转化为乙酸、氢气和二氧化碳;最后产甲烷菌利用乙酸、氢气和二氧化碳产生甲烷。像甲烷杆菌等厌氧菌参与其中,厌氧分解常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,如污泥消化和工业有机废水处理,还能产生沼气作为能源。
去除氮素
氨化作用:污水中的含氮有机物,如蛋白质、尿素等,在氨化微生物(主要是细菌,如变形杆菌、枯草芽孢杆菌等)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氨($NH_3$)。这些微生物分泌的酶能将有机氮化合物分解,释放出氨,使污水中的氮以氨的形式存在,为后续的硝化作用提供底物。
硝化作用:在好氧条件下,硝化细菌(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)将氨逐步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。亚硝酸菌先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,硝酸菌再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。这一过程需要充足的氧气和合适的酸碱度环境,硝化作用使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相对稳定的硝酸盐形式,降低了氨氮的毒性。
反硝化作用:在缺氧条件下,反硝化细菌(如假单胞菌属、芽孢杆菌属等)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($N_2$)。
反硝化细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电子供体,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,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将其还原为氮气,从而将污水中的氮以气体形式去除,达到脱氮的目的。
去除磷素
聚磷菌的作用: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,能够过量摄取污水中的磷,并将其以聚合磷酸盐的形式储存于细胞内。在厌氧条件下,聚磷菌会释放出储存的磷,同时分解细胞内的聚磷酸盐和糖原等内含物,产生能量用于吸收污水中的挥发性脂肪酸等有机物,并将其转化为胞内碳源储存物。
通过这种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的交替运行,聚磷菌在好氧阶段大量摄取磷,而在排放剩余污泥时,将富含磷的聚磷菌排出系统,从而达到去除污水中磷的目的。常用于生物除磷工艺,如A?/O工艺等。
降解有毒有害物质
微生物的适应与代谢:一些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,能够在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中生存,并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对这些物质进行降解。例如,某些细菌和真菌能够降解农药、石油烃类、多环芳烃等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。它们通过产生特定的酶,将这些有毒物质逐步分解为小分子的无害物质。
微生物还可以对重金属进行一定的处理,如一些细菌能够通过吸附、沉淀、转化等作用降低重金属的毒性,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的沉淀物,从而减少其在水中的溶解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