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废水处理中选择合适技术,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:
废水特性
水质:分析废水中污染物的种类、浓度和性质。若废水含大量重金属,可采用化学沉淀法将其去除;若有机物含量高,活性污泥法、生物膜法是不错选择;对于难降解有机物,高级氧化技术更合适。
水量:水量大小影响处理工艺的选择和规模设计。水量大且稳定时,可选择连续运行的处理工艺,如活性污泥法;水量小且波动大,间歇式处理工艺,如序批式活性污泥法(SBR)更适用。
水温:水温会影响微生物的活性和处理效果。水温适宜(一般在15 - 35℃),常规生物处理法效果好;水温过低,可采用加热措施或选择耐低温的微生物菌种及处理工艺。
处理要求
排放标准:依据当地环保部门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来选择技术,确保处理后废水达标排放。如对氮、磷排放有严格限制时,需选择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工艺,像A2/O法。
回用要求:若废水需回用,处理技术应能满足回用水的水质要求。如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,需去除水中的悬浮物、硬度、微生物等,可采用混凝、过滤、消毒等工艺组合。
经济因素
建设成本:不同处理技术的建设投资差异较大。一般来说,物理处理法建设成本相对较低,而高级氧化技术、膜分离技术建设成本较高。需根据项目预算选择合适技术。
运行成本:考虑处理过程中的能耗、药剂消耗、设备维护等费用。如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电能用于曝气,运行成本较高;而自然沉淀法能耗低,运行成本相对较低。
场地条件
占地面积:若场地有限,应选择占地面积小的处理技术,如膜生物反应器(MBR),它将生物处理和膜分离结合,结构紧凑;若场地宽敞,可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等占地面积较大的工艺。
地质条件:地质条件会影响处理设施的基础建设和稳定性。在软土地基上建设处理设施,需考虑基础的加固措施;在地震多发地区,处理设施的设计要满足抗震要求。
运行管理
技术成熟度:优先选择技术成熟、运行稳定的工艺,降低运行风险和管理难度。如活性污泥法应用广泛,技术成熟,运行管理经验丰富。
自动化程度:自动化程度高的处理技术可减少人工操作,提高运行效率和稳定性。对于大型废水处理厂,可选择自动化程度高的处理工艺和设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