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水治理的核心原则是指导整个治理过程的基础理念,旨在实现环境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。其核心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四点,涵盖治理的逻辑框架、技术选择、管理策略及长远目标:
一、源头控制优先:预防优于治理
理念:从污染产生的源头减少废水排放量和污染物浓度,降低后续处理难度和成本。
核心要点:
清洁生产:
优化生产工艺,采用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原料和能源(如用无氰电镀替代传统电镀)。
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泄漏和副产物生成(如密闭输送系统防止化学品挥发)。
循环用水:
实施水梯级利用(如冷却水循环使用、冲洗水回用),降低新鲜水消耗。
工业领域通过“零排放”技术(如蒸发结晶)实现水资源闭环。
预处理强化:
对高浓度废水(如含重金属、高盐废水)进行单独预处理,避免冲击后续生物处理单元。
例如:电镀废水中的六价铬需先还原为三价铬再沉淀。
意义:源头控制可减少60%-90%的污染物排放,显著降低治理成本和环境风险。
二、分类收集与分质处理:精准治理
理念:根据废水性质(如pH、COD、毒性)选择针对性处理工艺,避免“一刀切”导致的效率低下。
核心要点:
分类收集:
工业废水:按车间或工段分类(如化工废水分为含酚、含硫、综合废水)。
生活污水:单独收集并处理(如医院废水需消毒后进入市政管网)。
雨污分流:避免雨水混入污水系统,减少处理量(如工业园区建设独立雨水管网)。
分质处理:
高浓度废水:采用蒸发、膜分离等浓缩技术回收资源(如煤化工废水中的酚类)。
低浓度废水:通过生物处理或自然净化(如人工湿地)实现达标排放。
特殊废水:针对含氰、含汞等剧毒物质,采用专用处理单元(如铁屑微电解破氰)。
意义:分类处理可提高处理效率30%以上,同时降低药剂消耗和污泥产量。
三、达标排放与资源化并重:可持续利用
理念:在满足环保标准的前提下,尽可能回收水资源或有用物质,推动循环经济发展。
核心要点:
达标排放:
严格遵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(如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 18918-2002)。
对敏感水域(如饮用水源地)执行更严格的排放限值(如总磷≤0.2mg/L)。
资源化利用:
水资源回收:通过反渗透、超滤等技术生产中水(如钢铁企业回用率可达90%以上)。
能源回收:利用厌氧消化产生沼气(1m?沼气≈0.7kg标准煤),或通过焚烧回收热能。
物质回收:从废水中提取盐分(如氯化钠、硫酸钠)、重金属(如铜、镍)或有机物(如柠檬酸)。
意义:资源化可降低企业用水成本20%-50%,同时减少固体废物填埋量。
四、全过程管理与风险防控:系统化保障
理念:通过环境影响评价、在线监测、应急预案等手段,确保治理设施稳定运行并防范环境风险。
核心要点:
环境影响评价(EIA):
在项目前期评估废水排放对水体、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影响,提出治理方案和风险防范措施。
在线监测与数据公开:
在排污口安装pH、COD、氨氮等监测设备,实时上传数据至环保部门(如重点排污单位需安装自动监控设施)。
定期公开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及排放数据,接受社会监督。
应急预案与风险防控:
制定废水泄漏、设备故障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(如围堰、应急池、吸附材料储备)。
对高风险废水(如含氰化物、放射性物质)进行专项管理,设置双回路供电和备用处理系统。
废水治理的核心原则是“预防-精准-可持续-安全”的闭环体系,需通过技术创新、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共同落实,以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。